本報記者黃曉晴喜歡“挑刺”用腳“走”出好新聞
工作感言:好新聞,出自腳下。
用黃曉晴自己的話說,她是一個喜歡“摳”細節(jié),愛用挑刺的眼光看人和事的記者。
對一名記者而言,“挑刺”并不是一件壞事。甚至可以說,具備了 “挑刺”的勇氣和思維,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記者。而勇于挑刺,也讓她在兩年多的新聞路上,成長和收獲了許多。
高中畢業(yè)后,黃曉晴就讀于汕頭大學長江新聞傳播學院,但一開始,她并未立志進入新聞行業(yè)。直到2009 年7 月,她被學院選派到香港《大公報》實習。這次實習讓她認識到新聞記者能接觸到大量的人和事,不斷進行知識和思想上的更新,“因為每個采訪對象都是一本書,不斷接觸他們可以讓我快速成長;每一個新聞事件都是一把鑰匙,可以開啟思考的大門!
2010 年3 月,黃曉晴進入河源晚報社。這一年,她主要負責社會民生新聞。這個愛挑刺的女孩很快就以優(yōu)異的表現獲得同行的認可。其中,她參與采寫的《11 歲哥哥打斷9 歲妹妹13 根肋骨》系列報道獲得2010 年度河源新聞獎通訊類一等獎。
在這次采訪中,黃曉晴深入調查了解導致虐待事件發(fā)生的深層次原因,并主動聯系心理專家、學校,為這對兄妹解決上學、心理診療等需求,最終,兄妹倆得到了上城醫(yī)院醫(yī)生的免費心理診療,并入讀她的母校——東源縣仙塘鎮(zhèn)徐洞小學。這個系列報道充分彰顯了媒體的人文關懷,引起了社會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
今年3 月份,黃曉晴轉做時政新聞。她說,在這期間,自己曾一度迷失。因為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有些單位和部門常常“請”記者去報道他們的工作,這讓她覺得自己成了一個單純的“傳聲筒”,不知道如何去尋找新聞。
要怎樣走出這種狀態(tài)?黃曉晴通過思考和實踐發(fā)現,一名好的時政記者,也要勇于挑刺,勤思考,盡量讓自己能從“領導視角”去看問題,同時,又要從“群眾視角”去采寫,更重要的是多深入現場和基層,用腳去跑新聞。今年9 月,她獨自在紫金縣一個貧困村呆了兩天,入農家、走田頭,感受扶貧“雙到”給農民帶來的變化。她說:“這次經歷讓我覺得很充實,明白了好新聞是出自腳下。”
“一個負責任的記者,應該懂得把新聞事件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去分析、發(fā)現它的原因和結果的重要性”(美國:梅爾文· 門徹)、“新聞人當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汕大教授:夏中義)……從事新聞工作一年多后,黃曉晴說,她對這兩個觀點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以此來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能被大家認可的記者。
個人資料:
黃曉晴,女,1987 年出生于東源縣雙江鎮(zhèn)的一個小山村,畢業(yè)于汕頭大學長江新聞傳播學院。作品《11 歲哥哥打斷9 歲妹妹13 根肋骨》系列報道獲得2010 年度河源新聞獎通訊類一等獎;《一天吃兩頓,大米還生蟲》獲得2010 年度河源新聞獎通訊類三等獎。
本報記者 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