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小吃“九重皮”因制作費時很難買到了
市區(qū)老城的街道,各種繁華已逐漸掩蓋了昔日老城的風(fēng)情,客家小吃“九重皮”似乎也受到了影響,這種昔日隨處可見的小食不太好找了,它正漸漸被各種外來的美食所淹沒。然而,許多人還會記住這種舌尖上的美味小食。記者沿著人民路一路詢問附近居民,終于在一條巷子里找到了一家至今仍在制作九重皮的小吃店。
米漿“蓋”成的九層皮
在居民樓的這條不到5 米寬的小巷子里,每天都有許多市民前來光顧這家小吃店,這里有九重皮、老鼠粉、芝麻糊等本地特色小吃,而其中最受歡迎的要數(shù)九重皮。
在向老板謝建蘭說明來意之后,她向記者展示了九重皮的制作過程:九重皮的主要材料就是米漿,米漿的質(zhì)量決定了九重皮的味道,“做九重皮的米都要上等好米,上等好米并不是說越貴越好,而是越有香味越好,這樣磨成米漿散發(fā)出的香味才足夠。”將米泡四五個鐘頭之后,放進(jìn)米漿機(jī)里慢慢磨成米漿。米漿磨好之后,加入事先切碎的木耳,攪拌均勻備用。
謝建蘭將煤氣爐點燃,放上一只直徑約60 厘米、高約10 厘米的鐵盤子,然后用勺子撈起米漿,慢慢倒進(jìn)鐵盤子中,米漿倒進(jìn)去之后要輕輕地抹開,讓盤底均勻鋪滿米漿,再蓋上鍋蓋。10 分鐘過去了,記者掀開鍋蓋看到,一層白色晶瑩的米粄清晰可見,米香撲鼻而來。接著,第二層米漿也被倒進(jìn)盤里,以此類推,剩下的7 層皮也是這樣做出來,一盤九層皮做起來要費時 90分鐘。
特制的獨家配料
九重皮做好之后,還需要進(jìn)行切割,而謝建蘭的切法則是用鐵飯勺從一邊切起,這樣一勺兩勺的九重皮呈現(xiàn)出近似圓弧形,這種切法既不講究其大小,更不注重外觀,正是這樣隨意的切法,讓前來品嘗的食客都覺得“無形勝有形”。在切好的九重皮中,記者看到,每一層米粄都可以用筷子分開來,謝建蘭說,由于每一層蒸的時間不同,所以不會互相黏住,最底層的蒸最久,也是最有韌性的一層,最上層則是最嫩的。
謝建蘭拿出一碗輔料說:“這些輔料加入了腐皮、蘿卜干、肉末、蔥頭、醬油和胡椒粉!彼f,九重皮除了米漿本身的米香味道之外,輔料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這些輔料是根據(jù)客人喜好的口味,總結(jié)出來的獨家配料。隨意的切法,獨家的配料,讓前來光顧的市民們覺得可口。記者采訪期間已經(jīng)是傍晚 7 點左右,前來品嘗的市民仍然絡(luò)繹不絕,許多人更是選擇打包,邊走邊吃。
會做的人越來越少了
謝建蘭告訴記者,這些小吃大都是自己小時候在家里吃的,做法也是從父母那里學(xué)到的!皠傋鲈绮蜁r,做的并不是這些,后來很多人問有沒九重皮,我才開始做,這幾年在家做小吃的人少了,出來外面吃這些的人也就多了!敝x建蘭還說,曾經(jīng)有幾位香港朋友來到河源之后,特地找人帶路前來吃九重皮,讓她感覺很意外。
至于九重皮如何而來,至今已經(jīng)無可考究,只是附近老一輩的街坊告訴記者,以前客家人做了新房子蓋瓦完工的時候,就會有親戚送九重皮來道賀,意指“層層高”。后來逢年過節(jié)或嫁娶添丁時,也會做九重皮來討個好意頭,但現(xiàn)在會做的人越來越少,不僅因為工序復(fù)雜,而且還需要耐心,和當(dāng)前的人們需要快節(jié)奏難以適應(yīng)。
本報記者 吳奕鎮(zhèn)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yán)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