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鄉(xiāng)村土樓墻上的歷史
有人說,歷史就是風干的標語。每次下鄉(xiāng),記者每每看到那些刷在鄉(xiāng)間民屋上的“文革”語錄標語,如同欣賞一幅幅涂在墻壁上的時代圖景,斑駁陸離的墻皮和漸淡的字體顏色把歷史的時代變遷濃縮在同一個時空里。當然,隨著歲月流逝和時間推移,土磚墻上的字雖然看上去并不那么清晰,但透過“永遠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線”、 “毛主席萬歲”等墻體標語,仍可感受“文革”那段歷史時期的生活氛圍。
前日,記者在和平上陵翠山村潤德樓門前看到“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紅色標語,由翠山村退休教師吳革榮在上世紀60 年代所寫。有學者認為,標語在中國是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再因政治、政策變化而成為當時當?shù)氐娘L向標,甚至可能成為某時某地的重要元素。確實,潤德樓,與村里其他老屋相比,并無特色,然在那個年代,因為這則標語而增色不少。
標語歷風雨不褪色
翠山村,從粵贛高速路上看,只能看到茫茫的竹海,星星點點的村莊掩沒在竹海深處。走近翠山村,見到依山而筑的民居,田間的秧苗青青,田埂荷鋤而作的村民,方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個村子的存在。潤德樓也是如此,從高速路上只能看到屋脊一角,墻壁上所寫“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紅色標語,歷經(jīng)50 多年風雨而不褪色。
“愚公移山”,是一個在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寓言故事。新中國成立后,當家做主的勞動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建設奇跡。1957 年10 月9 日,毛澤東為山東莒南縣厲家寨的變化揮筆寫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的批語。“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從此成為鼓舞全國人民改造山河、改變一窮二白落后面貌的動員口號,成為一種改造中國社會、改造自然的巨大精神力量。
文字與繪畫的精品之作
有學者研究證明,“文革”時期的視覺文化由語言文字與繪畫藝術共同驅(qū)動,標語文字的設計方法逐漸成為了一套完整而且有法可循的設計方法,在這場宏大的政治運動里,以有限的技術條件和傳播手段, 將其功用發(fā)揮到了極致。
這則標語就是例證。吳革榮說,這標語是1969 年左右寫的。當年書寫時,他別出心裁地在標語下面還繪著一騎著馬戴著帽子的年輕人,大門兩邊,一邊一個,寓意 “騎著馬要趕英超美”,畫面整體效果相當不錯,還得到了當時公社領導的表揚。記者注意到,目前只剩下左邊一幅畫,右邊的只剩下一些痕跡。
說起這些,翠山村村委會副主任吳水彬說,當時吳革榮教學經(jīng)驗豐富,語言生動形象,很受村里學生們的喜愛和尊敬。值得一提的是,吳老師那一手字寫的特別漂亮,粉筆字剛勁有力,毛筆字也是下筆如神。遺憾的是,在那個年代沒有現(xiàn)在這樣眾多的展示平臺和機遇,吳革榮的才華就這樣被埋沒了,只能在這些鄉(xiāng)間墻壁刷寫標語。
呼吁選擇性保護
標語是一個時代的印跡,簡短的文字里面,盡顯歷史滄桑。這些散落到鄉(xiāng)間的 “文革”老標語,“老”只是外表,老有老的價值,老有老的味道,其所蘊含的時代信息和那種精神氣概,對當下依然啟示良多。
如今,多數(shù)標語已風雨斑駁,如何讓這些“文革”舊標語留下永恒的記憶呢?著力于保護仁風亭的紫金陳炯昌對此認為,“文革”已過去近五十年,然是一段無法回避的歷史,能夠給人思考的也就是這些標語。想當年,全國山河一片紅,能刷上標語的地方,都是那些火紅的標語。而今,能夠留下來的,也就是這些火紅的標語,也許再過若干年,這些標語也將成為文物,不管它見證著的是什么樣的一段歷史。當前一個事實是,這段歷史遺存的東西越來越少了,建議進行一些選擇性地加以保護。
本報記者 張濤 特約記者 吳煥逸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