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枇杷黃
作者:梁靈芝
當第一聲蟬鳴顫顫巍巍地掛上枝梢時,枇杷熟了。
橙黃的果子陸續(xù)跳上街頭的水果攤,胖嘟嘟的,籠著一層淡淡的毛。每次遇到枇杷,我都一如初見的喜歡。稱兩斤回家,洗凈盛在白瓷盤里。讀書倦了,目光轉向一盤枇杷。白瓷盤烘托的靜物靈動起來,打開一段舊時光。
認識枇杷來自一個笑話。明朝文人沈石田收到友人一盒禮物,附言:“敬奉琵琶,望祈笑納。”他打開一看,卻是新鮮的枇杷。不禁失笑,于是回復:“承惠琵琶,開奩視之。聽之無聲,食之有味。”友人見字,羞愧不已,自嘲打油詩曰:“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當年識字差。若是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笑之余,便記住了枇杷。曾經,我也迷上了畫畫,照著美術課本畫吳昌碩的枇杷,后撂開畫筆,卻記住了枇杷葉和果實的樣子。
鄉(xiāng)下教書時,為了“普九”驗收,學校引進了許多名貴花木,廣玉蘭、桂花等,幾株枇杷也進了校園。枇杷樹不高,稀疏的枝干向四周舒展,墨綠的大葉有著好看的橢圓形。不只我一眼認出了枇杷樹,村醫(yī)會昌也認得。枇杷樹下,他給我講了枇杷葉能止咳,枇杷果有潤肺、除胃熱的藥效。那時,女兒已經會走路了,不是抱著洋娃娃,就是拉著紅色小豬車兒。她的小身影常出現在枇杷樹下。村里的女人也時不時慕名尋訪。楊家奶奶來了,摘幾片葉子;郭嬸子來了,也摘幾片。她們用枇杷葉熬水,治咳嗽。碰巧遇著女兒在樹下?lián)u來晃去,就問:你奶奶學驢叫了木得……逗笑一陣離去。
春三月,給學生拍畢業(yè)照的蘇師傅來了。以枇杷樹為背景,我們拍了張全家福。濃綠的枇杷葉中,一片片嫩芽剛剛冒出來,像一團團淡白的花。我抱著女兒,她爸傍著我。那時的我,心里只有小家和學校。日子雖窮,時光里卻流淌著枇杷的蜜意。
我竟忽視了枇杷開花,根本沒想到枇杷花也凌寒而放。它質樸的小白花緊緊地依偎著綠葉;渥映桑∏喙卮負碓陂熑~間。而初夏的雨對著枇杷葉高高低低彈琴時,墨綠的葉子微微顫動,閃著亮光。我才看清一枚枚毛茸茸的青果,它們那么可愛地抱成一團,喝著雨水。
又一場雨水。麥穗兒黃了,枇杷也漸漸褪出青色。孩子們巴巴眼望著,望著。他們味蕾竄動,做夢都想嘗嘗這小果的味道。一個周末,我從校門口經過,一眼掃到有翻墻爬樹摘果子的。我并沒有大聲呵斥,只說:慢慢摘,莫扳斷樹枝。孩子天性如此。他們才不會耐著性子剝皮兒,摘了果子胡亂在衣襟蹭蹭就咬……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摘枇杷葉的嬸子去了天國,偷摘枇杷的孩子早已成人。前年回老家,立在破敗的舊校園,往事一幕幕浮現眼前。我們親手栽的枇杷樹,并沒能亭亭如蓋。院內空空如也,樹也不知去向。時光荏苒,物是人非。一股傷感涌上心頭。
離開故鄉(xiāng)后,我再沒有見到綴滿果子的枇杷樹。雖然老河口的枇杷樹很多,但我的缺失一如既往。
那年,因一場詩賽抵達襄陽。文友岸魚陪我四處溜達,古城墻,護城河,說不完的文字。走在大街上,我抬頭看到一幅幅中國畫——一行枇杷樹站在馬路邊上。雞蛋黃一般的枇杷綴在蒼翠的葉子間,一縷甜蜜的氣息在空氣里氤氳。古風,新意,與襄陽城相映成趣。萬物依序,沒有誰會擾亂這詩情畫意;匚腋缂,我又提及街頭的枇杷。母親說枇杷熟好了,有專人采摘,送到養(yǎng)老院吧。這許是老人家的猜想,居住襄陽多年的母親有理由這樣想。
在異鄉(xiāng),對一盤橙黃的大個枇杷,心中頗有“枇杷黃盡客窗枝”之感慨。那一樹樹嬌小、明媚的果子,鑲嵌了我生命的鮮亮和柔軟,不禁讓人懷念起一段溫潤的日子。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